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西夏國寺(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張掖西夏國寺(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盤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西夏國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目前,景區內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西夏國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據記載: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西夏國寺(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西夏國寺(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西夏國寺(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筑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西夏國寺(大佛寺)。
張掖西夏國寺(大佛寺)是集建筑、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是全國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國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被評審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游覽勝地。2006年5月30號,張掖西夏國寺(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標志著張掖西夏國寺(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工作正式啟動和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