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張掖地處黑河沖積扇形成的三角洲之上,長期以來一直流傳著諸如“甘州不干水池塘”、“半城蘆葦半城廟(塔)”、“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以及“四面蘆葦三面水”、“水六廟三一居處”等許多民諺俗語,享有“金張掖”、“塞上江南”之美譽。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0°06′~100°54′,北緯38°32′~39°24′。區劃面積6.2萬畝,東至昆侖大道,西至312國道新河橋段及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北至蘭新鐵路。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主體位于城區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帶,與城區毗鄰,是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是由河流、草本沼澤、濕草甸等天然濕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類型多樣,原生態特征突出。有文字記載,張掖城北郊自古即有“甘州城北水云鄉”之稱,自城區至北郊湖泊遍布,百泉噴涌,形成了近3萬畝伴城而生的濕地系統。規劃區內多樣化的濕地類型,是張掖綠洲這一內陸干旱區脆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水源涵養和水資源調蓄、凈化水質、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防止沙漠化等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為區域關鍵生態支撐體系,對于維護張掖綠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區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1467-1445),除了黑河補充水源外,地下水滲出是其主要水源,北郊濕地內有天然泉眼12202個、渠道3條、人工引水排陰溝17條,濕地植物密布,形成了一片“水鄉澤國”的勝景。規劃區濕地植被豐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濕生植物、鹽生植物與陸生喬灌林木、草原植被、荒漠植被鑲嵌分布,形成的西部綠洲生態系統在中國西北干旱區具有典型性,世界范圍內也具有獨特性,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氣候屬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顯著特點是:降水稀少而集中,年降雨量僅129毫米,在時間分布上多集中在6~9月份,約占全年總量的71.9%,春季降水僅占14%,年內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年際變化較大;蒸發強烈,年平均蒸發量2047毫米。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總面積61622畝,其中,濕地面積25995畝,水澆耕地17761畝(水田10722畝,開荒地6834畝,新開荒地205畝),林地3518畝,建筑可用地12580畝,道路用地1356畝,未利用地256畝,其它用地156畝。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