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臨澤縣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惠民,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入手,加大財政投入,發展社會事業,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生態治理,決戰脫貧攻堅,用心書寫民生答卷,用務實舉措補齊民生短板,努力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增強滿意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統籌社會事業,讓發展更有溫度。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健康臨澤建設,持續推進與省人民醫院“共同提升臨澤縣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建設遠程信息平臺,啟用雙向轉診系統,發展互聯網醫院和智慧藥房,推進電子健康卡應用,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建成包括124家醫療機構的縣、鎮(社區)、村三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讓全民共享優質醫療服務。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公開選調城區幼兒教師34名,增設幼兒園小班3個,城區幼兒園“入學難”“大班額”問題得到初步解決??萍拣^、博物館、文化交流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成運行,縣圖書館、文化館在各鎮設立分館,22個村設立基層服務點,形成覆蓋縣、鎮、村、社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向86家企業征集工作崗位314個,與120名畢業生達成意向性協議,選派94名高校畢業生到43家企業就業,采取企業訂單培訓、職業機構委托培訓、特色產業基地定點培訓、生產車間實地操作鍛煉等方式培訓農民工94期5474人。嚴格落實社會救助、低保五保供養、殘疾人補助等政策,積極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專業化服務、適度普惠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建成養老福利機構,養老床位454張,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78個,讓老人享受高品質晚年生活。
完善基礎設施,讓生活更有高度。開展農村“改廁革命”,新建蘭堡村6社、暖泉村11社、下營村2社等整村改廁示范點15個,新建公廁64座,完成改廁2265戶,新改電炕4605戶。完成棚戶區改造789戶,對頤和小區、火車站家屬樓等老舊住宅樓進行屋面防水、外墻保溫、窗戶更換、路燈線路、綠化等方面改造,惠及住戶1103戶,實施城區清潔能源供暖及供暖管網改造工程,新建清潔供暖熱源廠1座,改造管網6193米、新增換熱站2個、改造換熱站4個,對5個片區二級管網進行更換、樓內供暖主管道進行分戶改造,開展市容市貌、物業管理大提升行動,努力打造“房屋暖、排水通、功能全、環境美、管理優”的社區環境;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加快扎爾墩工業集中區、通航產業園及“井”字形鄉村振興示范帶路網建設,打通自由路延伸段、建設路延伸段、尚德路、尚勤路等10余條“斷頭路”,建成便民市場2個,大型停車場2個,城區新增停車位498個,全力打通交通“梗阻”,提升通行服務能力;農村集中式供水廠合為12處,埋設各類供水管道1900多公里,農村自來水用戶3.2萬戶,受益人口11萬人,讓安全健康水源流進千家萬戶。
加強生態治理,讓底色更有厚度。全面落實壓煤、降塵、控車、治企等大氣污染管控措施,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全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6.3%。對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達標改造,建成農村住宅小區生活污水處理站15座,敷設排污管網29.19公里,總計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517噸,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有效提升;嚴格落實縣級河長一季一巡查,鎮級河長一月一巡查,村級河長半月一巡查的河(湖)長制,大力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加強空地、人機巡河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設,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目標。配備環衛設施,組建保潔隊伍,建成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1個,廢舊地膜回收站點71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布局建設垃圾分類回收站32個,動員引導居民按照紙制品、塑料制品、玻璃、舊衣物、有毒有害物品等五大類廢舊物品,分類收集并定期回收,實行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城區生活垃圾由環衛大隊集中收集轉運,農村生活垃圾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由各鎮統一收集轉運到城區生活垃圾中轉站處理,轉運生活垃圾8520噸,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完成植樹造林2.3萬畝,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1%,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6.79%,生態底色更加厚重,生活環境更加宜居。
精準實施幫扶,讓脫貧更有力度。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破解農村水源分散不穩定、供水工程規模小、水量水質保障程度不高等難題,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來水通戶率達100%;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加快拆舊復墾進度,884戶2743人建檔立卡人口全部搬遷入住,拆除舊房433戶,貧困戶居住條件顯著改善;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和學生資助等政策,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精準落實醫療服務和保障扶貧政策,市、縣、鎮、村組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為6236名脫貧不脫政策人員和171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進行“一人一策”健康幫扶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報,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政策范圍內報銷比達94.8%。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建成扶貧車間9個,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玉米制種、奶肉牛、設施蔬菜、葡萄等產業,引導貧困戶通過“三變”改革、入股分紅增加收入,通過扶貧車間就近就地穩定就業,實現產業發展有動力、貧困群眾有收益。
版權所有 張掖日報社 Copyright ? 2019 地址: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縣府南街109號 郵編:734000 投稿郵箱:zyxwgj@126.com 新聞熱線:0936-8860235?聯系電話:0936-8860239 舉報電話:0936-8860205 新聞信息許可證號:62120180027? 隴ICP備11000452號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
甘公網安備 6207020200011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