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縣永固鎮駐村干部助力中藥材種植節本增效
駐村幫扶工作隊是全面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廣大駐村幫扶工作隊員牢記使命任務、敢于擔當作為,立足各村實際,在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張掖市農業農村局干部楊勇同志,2018年2月被張掖市委組織部選派到民樂縣永固鎮西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到村任職后,楊勇同志時刻把組織的信任和囑托放在心里,把駐村幫扶作為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抱負的平臺,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有機會就要奉獻農村、有余力就要幫助他人的人生諾言,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千方百計為群眾謀求致富之路。
鼓勵引導拓新路
經過兩年的深入調查研究,他發現民樂縣永固鎮西村種植黃芪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于是他把種植黃芪作為助農增收的突破口,開拓創新,帶領群眾在發展黃芪產業中闖出了一條增收致富路。發展產業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老百姓直接參與到產業中來,由于當地老百姓長期以來主要種植大麥、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種植效益低下;種植黃芪雖然收益高,但是成本高、投入大、技術要求高,除了定西種植大戶到本村種植黃芪外,本村群眾都不敢貿然嘗試。針對群眾對種植黃芪的顧慮和疑惑,楊勇同志與群眾廣泛交流溝通、對比算賬,耐心細致地向老百姓講解種植中藥材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今年鼓勵引導本村13戶農民種植黃芪400畝,實現了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真正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求落實到了具體行動上,為逐步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開了頭、起了步。
積極創新增效益
在如何改進種植技術上,楊勇認識到只有科技創新才能走出一條新路,才不至于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走。于是他先后赴省農科院、隴西、岷縣等地實地考察學習黃芪種植技術,經過學習發現黃芪開溝覆膜露頭栽培技術是一項非常好的技術,無論在產量上還是商品性上都要遠遠好于目前民樂縣大面積推廣的機械移栽技術。但是黃芪開溝覆膜露頭栽培技術定植過程費工費力,人工成本高,目前尚未研制出一體化的種植機械,以致于該項技術一直未得到大范圍推廣。為了推廣黃芪開溝覆膜露頭栽培技術,解決人工成本高的難題,楊勇同志個人出資10000元作為研發費用,與臨澤金和農機設計師巖學兵反復設計改進,成功研發了黃芪覆土覆膜一體機,并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該機械的研發解決了黃芪開溝、栽苗后,種溝回填和鋪膜環節勞動強度大、用工成本高的問題,可一次性完成種溝回填覆土、鎮壓平整、鋪膜等多道工序,比人工作業提高功效20倍以上。當前,黃芪開溝覆膜露頭高效栽培技術在民樂縣永固鎮西村已得到先行推廣,是張掖市中藥材種植農機農藝融合的又一次成功實踐,在降低成本提高群眾收益的同時,有效推動了張掖市中藥材生產機械化進程。同時,為了不斷研究創新黃芪種植技術,在張掖市縣農業部門的支持指導下,楊勇與種植戶共同出資12萬元建立了黃芪種植肥料減量試驗、浸種試驗、抗旱保水劑試驗、地膜試驗、栽培方式試驗等8項栽培技術研究試驗田30畝,對黃芪種植技術進行不斷探索創新。
提質增效促發展
在如何提高產業效益上,楊勇清醒認識到只有提高質量、延長產業鏈條才是提高產業效益、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在提高質量上,他指導種植戶增加有機肥使用量,減少化肥使用或直接不用化肥,讓黃芪在最接近野生環境的狀態下生長,保持原生態高品質的特性,有力提升了當地種植黃芪的商品性和質量,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的追求。在如何延長黃芪產業鏈條上,為填補民樂縣黃芪育苗的空白,他堅持先試先行,與種植戶共同出資7.5萬元建立了黃芪育苗研究試驗田15畝,對黃芪育苗技術進行試驗研究,力爭在黃芪育苗技術上進行實踐突破。
目前,在楊勇同志積極推動下,黃芪產業在民樂縣永固鎮西村及周邊村社方興未艾,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楊勇同志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駐村工作期間,幫助該村建設一個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把黃芪育苗、種植、加工、銷售整個產業鏈建起來,實現一產二產的融合發展,讓群眾最大程度分享到產業發展成果,持續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他也正在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懈努力奮進。
版權所有 張掖日報社 Copyright ? 2019 地址: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縣府南街109號 郵編:734000 投稿郵箱:zyxwgj@126.com 新聞熱線:0936-8860235?聯系電話:0936-8860239 舉報電話:0936-8860205 新聞信息許可證號:62120180027? 隴ICP備11000452號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
甘公網安備 62070202000118號 |
---|